厨方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03|回复: 0

泉州游

[复制链接]

1

主题

3

帖子

5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5
发表于 2023-4-26 16:21:1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年节已至尾声。想着这时出行人会少些,于是出发泉州。
到达泉州市区已是晚上9点左右,钟楼一带依然热闹。晚上不宜多吃,在路边小摊买了点土笋冻和海石花冻,聊做夜宵。反正是以水为主,负担不大。土笋冻底部有几条为数不多的细“土笋”,外面淋上蒜酱和醋。只有调料味,没吃出什么鲜甜味,也不知是不是另加了凝固剂成型的;虫子部分倒是嘎吱嘎吱,增加了点口感。海石花冻也是个没什么味道的果冻,靠外面淋上的糖浆。
第二天上午,先来体验一下当地的特色早餐。9点多到了水门国仔面线糊的总店,先是在门口买了根现炸的油条,2块钱。新炸的油条,味道都不会太差;这家走的是轻盈路线,面少,口感疏软。然后排了半个小时的队,终于买上了一份面线糊,加了醋肉和大肠,18元;又艰难地在店中找了一个过道边的座位,赶紧吃完。面线糊汤底没什么鲜香的味道,稀疏的面线在里面零散漂浮着;沾着油条吃也乏善可陈。醋肉和大肠都不多,卤大肠中规中矩,醋肉则已经过分泡发,看不出炸过的痕迹,只能吃到一点醋酸味。不知道是水平如此,还是人实在太多不得已偷工减料。慕名而来的游客不少,走的时候,队伍排的更长了。
吃完早饭,一路步行到开元寺。西街上顺带尝了一下亚佛润饼。没什么口味可选,盲买一个,8块钱。个头不大,春饼皮里卷上炒过的胡萝卜丝,撒一点花生碎和白砂糖。春卷皮合格,但胡萝卜没有炒香,口味单调,搭配着白糖甚至有一点诡异。希望是人多做不过来导致的口味下降吧。
西街摩肩接踵,开元寺内也是人声鼎沸。开元寺是泉州行最有看头的景点了,规模宏大,构建精美,古树掩映,在游览过的寺庙当中,也是最值得一看的。奈何人多,没有仔细观赏的心境,转了一圈,匆匆走了。
康庄满煎糕离得也不远,从开元寺出来,也过去买一份。选一个小份,加红糖芝麻花生冬瓜糖的版本,15元。应该是半锅的分量,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一袋。店家提前做了很多,拿到已经是冷的了。其实就是烙出来的红糖发糕,表面撒上一些料,吃着跟普通发糕差不多。加料不多,不怎么香,好在也不太甜。小份也太大了,尝两口,留着后面路上充饥吧。
午饭本想尝一下有名的侯阿婆肉粽,但人实在太多,就在旁边一家人稍少些的蓝氏钟楼肉粽解决午饭。买了一份招牌烧肉粽,加上花生汤,20元。肉粽外面淋上了比较稀的花生酱和甜辣酱,内馅的搭配思路和广式肉粽也比较一致,卤肉、蛋黄、板栗、香菇。除去外面淋的酱,味道也跟广式肉粽差异不大,酱味重些、油润度低些。花生汤就是用花生加水熬软熬化的甜口流食。我之前吃过古龙牌的花生汤罐头,店内的相比罐头没那么甜,花生也更多些,但也吃不出什么花生香,只能当个甜甜的稀饭。
这一带景点不少,饭后继续逛:钟楼是个小小的地标,立在十字路口;府文庙印象不深,但名头摆在这里,适合年轻学子来“拜拜”;清净寺是伊斯兰寺庙,3元门票,入口门廊最好看,里面稍显荒凉;关帝庙香火最旺,人头涌动,晚上关门后还能看到冲天的烟气,估计是在焚化白天堆积的贡品;承天寺比起开元寺规模小些,也更安静;花巷的天主教堂,雅号“粉红教堂”,其实并不对外开放,虽说外立面确实是粉色的,但整体看着和周围的民房也差不多;小西埕和觅鲤都是有名的网红/文青打卡点了,是装点得比较新潮的商业聚集地,或古风或小资,走马观花看个大概。
中间还到“鸡腿怣烧烤”尝了一下泉州特色的烧烤,点了鸡腿、牛蛙和米血糕。排队的人很多,是点上后在周边逛了一个小时再回来吃的。相比常规烧烤,特色是外面刷了一层花生酱,比较香口,但更容易腻。印象较深的是整只的烤牛蛙,平时少见,肉质还挺新鲜。也在金鱼街尝了菜头酸,酸萝卜中间切开,加上花生碎和白砂糖。其实还3种食材原本的口感和味道,并不融合。还有巷口小摊炸的某种蔬菜饼和芋头饼。芋头饼是在两片早餐饼干中间夹上厚厚的芋泥,再过油炸香。芋泥会偏干一些,不过还是好吃的油炸食品。
晚饭吃了一家巷子里的老字号肉燕;还加了一份拌豆芽,毕竟一整天没正经吃蔬菜了。价格和装修都是面向当地人的店,分量不大,味道也是日常水准。肉燕小小的一个,略带脆口;豆芽是白水汆熟,加点稀花生酱。
第二天的早午餐,先到“群众牛肉小点”,尝尝泉州版的海蛎煎和牛肉羹;各要了一个中份,都是15元。红薯粉将小海蛎和大量蒜苗聚作一团,煎至成熟而未到定型,成团堆在碗里,油润软滑,没有焦脆壳。再淋上甜辣酱,配酸甜的腌萝卜丝解腻。相比于潮汕版本(蚝烙),泉州的海蛎煎走的是顺滑好入口的路线;蒜叶占比很大,但并不解腻,越吃越油。对我来说不如加蛋煎到略带焦香的广东版本。牛肉羹是类似福鼎肉片的做法,加了大量淀粉的肉糜汆熟,也很嫩滑。
想起昨天没吃上的侯阿婆肉粽,还是决定过去尝一下。这天总算人比较少了,店内有位可坐。点了一个招牌干贝烧肉粽,15元。个头不大,用料和淋酱都比昨天的蓝氏肉粽多,口味也略好一些,但也不惊艳,毕竟已经吃惯肉粽了。这时走到了西街上,有一家姜母鸭可以卖30元的小份,于是也等到出锅买了一份。小份有5、6件鸭块,就当小吃了。大量的姜片和整只鸭子在砂锅里半煎炸到干香,已经有接近肉干的口感;调味得当,能吃到油香姜香。姜也被煸的很干,带着肉香又保留一点原本的辛辣味。
3轮早午餐吃下来,该去散步消食了。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左右相邻,正好一起逛了。展馆不小,主题也比较明确,总的来说主打一个闽南风情。逛完再到离得不远的南少林转转。寺依山而建,周围还有一大片商业建筑群,虽说环境优美,但整体没什么历史痕迹和生活气息。回到市区,趁着天色未暗,还去看了天后宫。香火也比较旺盛,贡品不少。据说是海内外最大的妈祖庙,但去过开元寺之后,再看泉州其他的中式建筑就是曾经沧海了。
晚饭时间,在好成财牛排馆和阿芬卤面之间纠结了一下,选择了后者。卤面是漳州小吃,所用材料和面线糊大差不差,只是呈现形式不同。闽南特色的细面线,烫熟后,淋入带甜口的芡汤,汤里能吃到些香菇虾皮。配料自选,我加了肠灌肠、五香卷、芋头丸。肠灌肠是特色,小肠互相套叠形成一个圈,卤熟,吃的时候再用剪刀剪成小块。肠处理的很干净,完全没有脏器味;套成圈后口感丰富了,却也相对不容易入味。腐皮把调味的肉馅裹成卷,炸熟,就是五香了。切段放到面里,油香油香的,也挺不错。芋头丸是在肉丸中掺有绵软的芋头颗粒,也好吃。除了汤是甜的不太习惯,其他都还不错。
饭毕,路过一家山腰梅兰浮粿坊,再要一个浮粿尝尝。类似油墩子的做法,小颗的海蛎以及瘦肉、紫菜、南瓜、韭菜等,用红薯粉浆调在一起,借助花型模具在油锅里炸熟。刚出炉,趁热吃,外脆里粘糯。调味比较淡,可以自己加点店内的甜辣酱。
第三天,吃个早餐就该回程了。对头天的面线糊不太满意,特地到水门国仔面线糊的老店再吃一回。老店在一条巷子里,算得上是老破小。也要排队,还好不算太长,也有当地人自带保温桶过来买,应该比较靠谱。还是加醋肉和大肠,这次不吃油条了,换成马蹄酥。这份面线糊正常多了,面线的量合理,汤底也更有滋味一些。马蹄酥是类似油条的炸物,面更厚,头尾相接扭成马蹄状,炸熟撒上糖。不过面线糊和甜的点心并不搭配,还是疏松吸汤的油条更配一些。
巷子口有好几家炸物店,在一家叫阿肥的店买了点炸醋肉、炸紫菜和安海菜粿。醋肉酸中带点微甜,但选料不太讲究,有些会比较柴;炸紫菜是紫菜用淀粉糊聚成团之后炸熟的,疏松香脆;菜粿类似广式萝卜糕的米浆部分,绵软滑嫩,但我更爱广式萝卜糕丰富的用料。老板娘很热情,建议我下次先在这里买炸醋肉,带去吃面线糊,更实惠。确实,哈哈。
愉快的泉州行落下帷幕。返程没买到直达车,从厦门北换乘,期间高铁跨海进入厦门岛,海天一色,让人心旷神怡,为泉州行画上完美的句号。
闽南小吃整体给我的感觉,或是油香四溢,或是顺滑好入口,调味大多清淡,偏爱甜味,好用红薯粉及花生制品。据说红薯、花生都是明朝时期经海上贸易由美洲大陆传华,福建沿海作为主要输入区之一,经此再逐步扩散全国。看来,作为这些舶来品的初试者,闽南人民很好地将它们发扬光大了。
得益于东南沿海的人口和文化交流,福建和广东的文化、饮食,都有相通相似之处;尤其闽南和潮汕还有更深的渊源。因此泉州一行也没给我带来太多新奇之处。但有美景美食,总是不虚此行。福建还有另一大文化中心福州,下次有机会也要去走走,品品二者的不同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厨方网

GMT+8, 2025-4-7 15:43 , Processed in 0.426284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